安阳高阁寺,原名大士阁,因坐落于砖砌的高耸台基上而得名。整座寺庙坐北朝南,台基高约8米,通高20余米堆财网,为高台楼阁式建筑。南面设石阶32级,拾级而上,可登台上阁楼。石阶两边及承台周围,均有石狮、石柱、石板护拦。底基约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装饰,每面八条龙,相互对称。高阁寺梁架呈明代特征,事实上它是明代彰德赵王府的遗存,为王府旌教祠中最后的一座殿。
安阳高阁寺
明代共有两支赵王。第一支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九子朱杞,他二岁(虚龄)受封赵王,当年便夭折,赵藩除国。第二支的始封祖为明成祖朱棣的嫡三子朱高燧,于永乐二年(1404年)受封。自洪熙元年(1425年)朱高燧之国彰德府,到崇祯十七年(1644年)赵王朱常㳛被杀,赵王家族共在安阳生活了近二百二十年。
本期一起来聊聊明清鼎革时期,大明赵藩的命运变化。
被怀疑乱伦,署理府事的成皋王
谈论明清鼎革时期,大明赵藩的情况,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坎,他便是成皋王朱载垸(音yuàn或huán)。
朱载垸,生年不详,为赵康王朱厚煜的庶四子,生母赵康王次妃陈氏。嘉靖十八年(1539年)十二月受封成皋王,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十二月,册封真定府通判马元长女为成皋王妃。
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十月二十八日晚,赵康王朱常清突然自缢而亡,享年63岁。他去世时,身边只有一个照料其起居的仆役。仆役见到自家王爷突然自缢,惊慌失措的大呼小叫,王妃张氏与成皋王朱载垸入内探查,发现老王爷早已气绝多时。
一国亲王自缢而亡,绝对是一件大事,可河南抚按直到三天后才知晓其死因,立马着急忙慌的急递进京,向朝廷通报情况。
“庚申,赵王厚煜自缢薨。王,读书好礼,有贤行。尝构楼独居,妃妾俱不得入。及是夜,独小苍头一人侍寝,起为王扪足,见王缢于床下,大惊呼。王妃张氏、子成皋王入视,王已绝。越三日,抚按官始知王薨为自缢,驰疏以闻。”(《明世宗实录》)
赵康王的离奇死法,令朝廷惊愕不已,大动干戈乃题中应有之义。经赵藩通报,朝廷派员审核,得出结论,他的死因乃彰德知府傅汝砺和通判田时雨“威逼王致死”。为此傅汝砺流放远边,田时雨押送河南问斩,赵藩长史李愚等,因未能起到辅导作用,也受到轻重不一的责罚。具体缘由见赵康王篇,在此不再展开。
民国安阳城区图
然而执掌话语权,玩舆论玩地贼溜的朝中大贤们,在编撰《明世宗实录》时,对此却有不同看法,他们认为傅田二人的辱王行为只是无关大雅的微末小节,真正的诱因涉及“宫闱之密”,因王妃张氏与成皋王有染所致。
他们给出的缘由有二:一是故意将赵康王的死因压了三天;二则朱厚煜去世前数天,有王府侍儿看见老王爷满脸愤恨的自言自语,内容牵扯到王妃张氏与成皋王。
“因称时雨、汝砺威逼王致死,法司论坐如律。其实翊鏴、厚(火童)事至微浅,时雨等未常侵王。王亦无恚于时雨等。王素性仁柔鲜断,薨之前数日,侍儿有见王咄咄自语如有所恨者,殆为妃与成皋王。然其事秘,外间莫知也。王本以渐恚自缢,乃委罪于时雨等,时论冤之。”(《明世宗实录》)
但是在赵穆王篇中,我们分析过,王妃张氏与赵康王年龄相仿,此时也已年过花甲。年纪轻轻的成皋王会在府中不顾禁忌与嫡母搞在一起,给自家老爹送帽子?还是一个和一个花甲老妪。他图什么?亏你们这帮号称正人君子的笔杆子想的出来。
是,朱载垸的大哥、赵王第一顺位继承人获嘉王朱载培,及大侄子赵世孙朱翊锱先后去世,整个长支只留有侄孙朱常清一根独苗,且年仅4、5岁。而朱厚煜的其余子嗣皆已去世,且无后,故整个赵康王支系只剩下他这一支与侄孙朱常清这两脉。
有人可能会怀疑他勾搭上嫡母是为夺嫡。可犯得着吗?
三角湖公园
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赵世孙朱翊锱去世,深受打击的赵王朱厚煜身子骨也夸了。当年十一月,上疏朝廷表示自己罹患疾病,不良于行,请求让第四子成皋王朱载垸(音yuàn或huán)暂时代行王府礼仪。获得明世宗恩准。
“庚寅……赵王厚煜以疾,请暂令第四子成皋王载垸代行礼仪。从之。”(《明世宗实录》)
也就是说,自此开始赵藩的大权已执掌于朱载垸手中,以古代的婴幼儿夭折率,他要搞死朱常清这个侄孙有的是办法,何苦使用与嫡母滚在一起这种最难的操作。
赵康王去世后堆财网,朝廷册封年仅6岁的朱常清为赵世曾孙,成为爵位的法定继承人,可毕竟年幼无法亲自打理本藩事务。
嘉靖四十年(1561年)三月,赵世孙夫人高氏上疏朝廷,请求在宗室之中挑选合适人选管理府事,并举荐了赵康王之弟江宁王朱厚炼和成皋王朱载垸叔侄二人。经过综合考量,朝廷最终为人朱载垸管理府事,护持侄孙。
“甲申,命成皋王载垸管理赵王府事。初赵王世子、世孙俱早卒,封世孙子常清为赵世曾孙。至是王薨,世孙夫人奏:‘曾孙年幼,未能摄国。’因举江宁王厚炼及载垸俱勘管理府事。上从部议,暂令载垸保护幼孙,俟年长袭封之日回府。”(《明世宗实录》)
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,朱载垸与嫡母张氏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。若赵康王自缢事件的处理结果,真到达了“时论冤之”的地步,以文官集团的尿性,会不进行弹劾?
及至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,朱常清年已11岁,年龄达标。当年十月,朝廷遣永康侯徐乔松、翰林院编修王锡爵为正副使,赴彰德册封其为赵王。朱载垸也功成身退,返回成皋王府。
叔祖承袭侄孙的爵位
朱常清袭爵后,因属于幼主在位,内部一度不靖。比如出自赵惠王一脉的平乡王朱厚燝,仗着自己与赵康王同辈,是赵藩宗室之中的最长者,摆出一副老资格架势,对赵藩事务指指点点。结果惹来明穆宗的怒火,对其罚俸一月的惩戒。
在朝廷的支持下,朱常清终于得以站稳脚跟,执掌赵藩大权。相对于赵惠王、赵悼王等不靠谱的先王,他在位期间的表现称得上是一位贤王,因关心宗室、关系贫民,多次受到朝廷嘉奖。
安阳魁星阁
然而其子嗣艰难,据实录记载其膝下共有八子,可自由嫡长子赵世子朱由松,和庶七子寿光王朱由桂长大成人。然而两人还是没能活过父王。
万历四十二年(1414年),赵王朱常清薨逝,在位50年,享年60岁,朝廷赐谥曰穆。灵堂并无子嗣哭拜,多少显得有些清冷。好在寿光王朱由桂留下留下一根独苗,才没让大宗在他手上绝嗣。
“丙申……礼部议覆:‘赵穆王八子皆先卒。穆王薨,世子由松又无后裔,惟第七子寿光王由桂遗孤慈■,系由松亲侄,尚在。该府之哀惨极矣。议以夫人王氏拥孤管理府事,于情最顺,于序相宜合,无将慈■封为赵府世孙,同夫人王氏管理府事。’许之。”(《明神宗实录》)
这位赵穆王的独孙,属于慈字辈,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,应当是一个专门为明宗室取名创设的异体字,左边为竖心旁,右边为将“翰”字中的羽换成火,代表其五行属火,即(忄翰,羽改火)。表示太过麻烦,直接以朱慈某相称。
与祖父相同,先王去世时,他尚不足10岁,可朝廷为赵藩安稳计,提前册封其为赵世孙,并让夫人王氏护持孤儿,管理府事。这我王氏夫人极有可能为赵穆王的侍妾,朱慈某的祖母。
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六月,朝廷正式册封朱慈某为赵王。关于这位赵王在位期间的资料不多,实录中能查询到的只有两条:
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的萨尔浒之战,打得大明措手不及,为应对辽东局势,开始调兵遣将,准备一雪前耻。正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,可此时朝廷没钱,只能先苦一苦百姓加征辽饷,同时藩王们也纷纷解囊。万历四十七年八月,赵王捐禄一千两助饷。
安阳钟楼
天启二年(1622年)爆发的广宁之战,因“经抚之争”导致军心涣散,辽西彻底失守。在孙承宗、袁崇焕等人的力主下,夺回辽西成为首要战略。于是乎辽饷不能停,宗室又到了表忠心的时候,赵王也参与其中,再次捐禄一千两助饷。
另外天启五年(1625年)前后,各路藩王纷纷慷慨解囊,资助朝廷重建毁于嘉靖大火的紫禁城,大多数藩王都名列其中,却没能找到赵王的身影。以惯例而言,赵王定然也在其中,却看不到相应记载。这一点地好好声讨下逆贼冯铨。
冯铨这厮因投靠九千岁魏忠贤,短短一年内由罪臣连升十余级,成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,并于天启六年进少保兼太子太保、户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。最终在同为阉党的“五虎”之首崔呈秀丢官去职。满清入关后,他主动投靠过去,当了贰臣,官复原职,成为内阁大学士。
顺治二年(1645年),清廷下令编修《明史》,冯铨也参与其中。为隐藏实录中不利于己的内容,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将《明熹宗实录》部分窃走焚毁。自此《明熹宗实录》缺损天启四年十二卷,和天启七年六月卷。
朱慈某这位第八代赵王(不算追封)的去世时间不详,只知道大约在崇祯初年,谥号同样不详。
更为关键的是,朱慈某无嗣。自他开始上溯五代,直到追封的赵恭王朱载培,全是一脉单传堆财网,也就是说他的去世,宣告了赵恭王这一脉绝嗣。
赵王作为藩王,只要本支还有成员,在任藩王又没犯下诸如谋逆等事,理论上与国同休。即便支系遥远,也当按伦序追溯。与赵恭王一脉伦序最近的支系,便是其四弟成皋王朱载垸一系。
首封成皋王朱载垸,曾奉命管理府事,护持年幼的侄孙。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十一月,在他的奏请下,明世宗御赐“遵道”二字作为其书院额名,可见皇帝对其感观极佳。
万历十三年(1585年),成皋王朱载垸薨逝,朝廷赐谥曰端穆。嫡长子朱翊錝(音cóng)英年早逝,故爵位由其嫡长子、成皋端穆王嫡长孙朱常㳛(音yú)承袭。
万历十五年(1587年),朝廷正式册封朱常㳛为成皋王。其父朱翊錝依例被追封为成皋王,谥曰昭裕。
故此,朱慈某去世后,作为堂叔祖的朱常㳛成为赵王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。
大明亲藩大宗绝嗣,“兄终弟及”属于常规操作,“以侄继伯”也属寻常,乃至“以叔继侄”也为数不少,可叔祖承袭侄孙的爵位,还是远支叔祖,在大明宗室之中也是极其罕见的事件,甚至可以说有明一代亲藩之中属于唯一一例。但伦序如此,非人力能更改。
安阳小南海
崇祯五年(1632年),朱常㳛由成皋王进封赵王,这是赵藩大宗第一次发生世系转移,也是唯一一次世系转移。
按照惯例,朱常㳛进封赵王后,祖父成皋端穆王朱载垸,和父王成皋昭裕王朱翊錝当被追封为赵王,然而翻遍史籍,都未能找到相关记载。
想也知道,基于明末的特殊情况,《明史》对这段历史多有避讳,特别是于宗王一事上不惜花费大量笔墨篡改历史。就赵藩而言,《明史》连朱常㳛的赵王身份都不愿承认,又岂会承认其父祖。
“成皋:某某王常㳛,昭裕庶一子,万历十五年袭封,薨。”(《明史·诸王表》)
一度自称监国的末代赵王
朱常㳛在位期间,时值明末大乱世,以李自成、张献忠为代表的明末十八路反王自西北地区杀出,将大明天下搅得天翻地覆。
由其是崇祯十五年九月,闯王李自成运用水淹七军的手段攻克河南省城开封后,声势大振。崇祯十六年三月,在襄阳称“新顺王”,由流寇转变为坐寇。九月,在郏县之战中大败明朝最后一支成建制的精锐大军。次月,攻破潼关,大明督师、兵部尚书孙传庭战死,闯军杀入关中,继而占领陕西大部。
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,李自成在西安称帝,国号“大顺”,建元“永昌”,改西安为长安,称西京;以秦王府为皇宫。随即开始东征。二月初二,在沙涡口渡河,杀入山西,一路势如破竹,接连拿下汾州(今汾阳)、太原等地。
为阻止崇祯帝南逃,李自成在入山西后分兵,命磁侯刘芳亮率军由山西出太行,进入豫北、畿南,直趋保定,配合自己夹击北京。
赵藩的封地彰德府,正处于刘芳亮的行军路线之上,兵锋扫过顷刻间便陷落。眼见城池不保,时任赵王朱常㳛抢先一步出逃,藏身于汤阴县会福寺。可终究没能幸免于难,被刘芳亮部擒获,旋死。南明弘光朝赐谥曰恪。
满清入关后,顺军一路西撤,南明方面陷入内斗,黄河以北地区很快落入其手。当时有人建议册封赵世子朱由棪为赵王,却被顺治帝以“被难与投顺不同”为由所拒。意思是朱常㳛乃为明朝殉难,并未归顺新朝,故不可继立。
“顺治元年七月二日,彰德府赵王下近侍奴婢许玖启为先赵王朱常㳛殉忠,俯请还葬本府,恩令嗣子朱由琰(注:实则为“棪”)继立赵藩。
批示:明赵藩罹祸可悯,准归葬,并被难与投顺不同,继立何得轻议,礼部知道。”(《清宫档案》)
顺治帝剧照
从这一记载来看,朱由棪应当已经落入清廷之手。
可事实并非如此。
国亡之后,朱由棪一路辗转南下。南明隆武二年(1646年)隆武帝朱聿键正式册封其为赵王,故地彰德府陷落,无法回归,故封藩广西南宁府。此举可能与当时隆武帝与郑氏集团闹翻,有西进自立之意息息相关。
隆武二年,在清廷征南大将军博洛的攻击下,鲁监国掌控的浙江陷落,随即清军趁势由仙霞关突入福建。眼见大势已去,郑芝龙降清,隆武帝御驾亲征,八月底在福建汀州(今福建长汀县)遇害。
其后,隆武帝的胞弟唐王朱聿鐭于十一月初五在广州继位,改元绍武,是为绍武帝。而监国桂王朱由榔则于同月十八日在肇庆称帝,改元永历,是为永历帝。桂唐争立就此爆发。
清军攻克福建后,并没有停下脚步,而是选择继续南下广东。大敌当前,难民内部却纷争不断,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有利时机。十二月十五日,广州陷落,绍武帝被俘后自缢殉国。次日,永历帝放弃肇庆西逃柳州,广东随即沦陷。
赵王朱由棪受封后,离开福州西进,之国南宁。却因为战事的极速发展,被隔绝于粤东一带,寓居于惠州府长乐(今广东五华县华城镇)、兴宁之间。
绍武帝身亡,永历帝西逃,广东境内残存的南明势力成为一盘散沙,各有各的算盘。当年底,明朝惠州镇将李士琏联合十三营都司并四营总兵等,迎赵王朱由棪至兴宁县,改位于今兴宁市北部罗浮镇北的北山寺为宫殿,奉其为监国。
李士琏自称兵部尚书,东阁大学士,执掌赵监国大权。依托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地带,又有南岭崇山峻岭地势遮蔽的优势,与清军周旋,对其构成一定威胁。奈何四周皆为满清地盘,可做转圜的余地狭小,难以发展壮大。
当满清方面腾出手来,自然剿灭这股深入自家腹地的抵抗力量。永历元年(1647年)二月,满清署理两广总督事佟养甲,与署理提督李成栋派人招降赵王。朱由棪自知不敌,主动退位,却也不愿降清,而是选择削发为僧,遁入空门。
兴宁北山寺
可已经蜕变为军阀,品尝到了权势之美味的李士琏李阁部,又岂肯为大明殉葬,遂选择挟持朱由棪降清,以此为筹码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。当年六月十一日,清廷受到佟养甲剿灭赵监国的奏报。至于朱由棪被俘的具体时间,没能查到。
“(顺治四年六月)庚辰。两广总督佟养甲奏报、招降故明赵王朱由裧、总兵李志琏。”(《清顺治实录》)
就在赵监国政权覆灭后不久,南明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陈子壮、兵部职方司主事陈邦彦、右佥都御史张家玉等人,在广州周边的顺德、南海等地起兵抗清,义军一度攻克广州周边多座县城,进抵广州近郊。
期间,陈邦彦等人,联系原明朝广州卫指挥使杨可观、杨景晔为内应,又收花山盗三千人诈降清军,约定七月七日三鼓内外起事,一举拿下广州。
不料事泄,佟养甲一面将二杨与花山盗“悉收斩之”,一面勒令赵王朱由棪自尽,其子朱慈奢一并殉难。
《明末五小史》云:“会陈子壮致启事泄,王实不知也。广州知府陆元玑降,受佟、李指,逼至玄妙观,勒令投缳。”《国寿录》也说:“佟使两县官请至元(玄)妙观,勒自尽,父子俱死。”
清宫档案对此同样有记载:“顺治四年八月二十二日,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佟养甲题报逆藩授首事,逆宦陈子壮等称兵犯省,内结叛总兵杨可观等,希劫赵王朱由棪以图内应,臣遂与提督李成栋商酌,令赵王引缳自尽,以绝将来之患。”
阿越说
赵藩首封赵王赵简王朱高燧在永乐年间意图夺嫡,虽然赵王谋逆案疑点重重,却给后人留下了积极深刻的印象,也不妨碍后人拿此说事。以至于两百年后的万历朝,有人提议册封皇长孙朱由校为皇太孙时,还把他领出来充当反面典型,声称当年“赵王窥窃”,全靠好圣孙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,才使国本稳固。
赵藩诸王世袭传承
其后的历代赵王,虽有混账之举,却没有自家老祖宗那么能折腾,总体而言相对平庸。但朱高燧的影响实在太过强大,让赵藩背负了不少负面包袱,让世人对赵藩的整体印象不佳。
明亡之后,末代赵王朱由棪辗转东南,一度成为监国,差点实现了老祖宗当年的愿望,只可惜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。而赵王家族遗留在彰德府的痕迹,随着王朝的更替,岁月的变迁,也逃不脱雨打风吹去的结局,只留下高阁寺向世人诉说着当年赵王府的辉煌。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