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西方文化中,对待战俘的态度截然不同,东方认为战俘是耻辱,宁可战死也不能做俘虏,而西方则将战俘也视为英雄,同样值得敬重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位于欧洲,成千上万的人走进战俘营中,在这些人中有三位人物极其特殊,因为他们在二战时成为国家的首脑鹰眼策略,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,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?
一、法兰西的斗士
1916年,同盟国、协约国在凡尔登展开了一场激战。期间,德军使用毒气,许多法军士兵“中招”,从而成为德国的俘虏。在这些人之中,有一位高个子的连长,他的名字叫做夏尔·戴高乐。在长达三十二个月的监禁生活,戴高乐先后五次尝试越狱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,戴高乐才得以返回法国,并继续在军中任职。
二战爆发后,戴高乐率领的第四装甲师,一度阻止了德军的攻势,从而得到提拔。然而,此时的法国兵败如山倒,决定向德国投降。戴高乐则前往伦敦鹰眼策略,准备继续进行战斗,并组建了“自由法国”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法国在战后却依然能够维持大国的地位。后来,戴高乐在担任法国总统期间,毅然与新中国建交。
二、德意志的“狼父”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德国海军的潜艇一度成为盟军舰船的噩梦,无数的运输船,甚至是战列舰、航空母舰,都曾经被德国的U型潜艇击沉。而创造这种“狼群”战术的人,正是被称为“狼群之父”的卡尔·邓尼茨!这位德国潜艇部队司令、德国海军总司令,在希特勒死后还做过几天德国总统的人,其实也曾是一名战俘。
那是发生在一战的时候,当时的邓尼茨正担任U—68号潜艇的艇长。1918年10月,在完成一次作战任务后,因潜艇机械出现故障,邓尼茨被英军俘虏。一个月后,一战结束,邓尼茨于1919年7月返回德国,继续在海军中任职,并潜心研究潜艇战术。他的狼群战术,给盟军造成了极大地损失,因此被盟军称为“面目狰狞的海底魔王”。
三、南斯拉夫的英雄
一战是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,最先参加战争的是奥匈帝国。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,有一位克罗地亚人,他在1915年与俄国军队作战时,不幸负伤被俘。之后,这个人被带到了俄国的乌拉尔地区,从事繁重的铁路建设工作。两年后,俄国爆发革命,他也受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影响,从而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。
1920年,这位名叫约瑟普·布罗兹·铁托的人回到自己的国家,并且投身革命斗争。1938年,铁托成为南共中央临时总书记。到了1941年,德军入侵南斯拉夫。之后,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。二战结束后,铁托成为南斯拉夫的领导人,并发起“不结盟”运动,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。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